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曾經寫過一首描寫“蒙古包”的詩歌:“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現在聽起來既有革命主義的浪漫,也足見外部環境的艱苦惡劣,使人既向往又有幾分畏懼。對于中色股份來說,在蒙古國的開拓,使他們對氈房、草原、戈壁灘這些元素懷有深深的感情。他們在蒙古國投資開發的圖木爾廷敖包鋅礦(以下簡稱敖包鋅礦)被中蒙兩國政府命名為“中蒙合作的典范”,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樣本。
“中色股份在蒙古國投資開發有色礦產資源,是我們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我們始終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妥善處理各方利益,贏得了蒙古國政府和當地百姓的信任,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中色股份總經理王宏前提起敖包鋅礦時總是一臉欣慰。
戈壁上書寫的中國奇跡
敖包鋅礦位于蒙古國蘇赫巴托省省會西烏爾特市。1998年,中色股份與蒙方成立了合資公司—鑫都礦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敖包鋅礦,“鑫都”寓意“鋅之都”,寄予希望把它建成未來中色股份的鋅資源基地,該公司是蒙古境內最大的中蒙合資礦山企業。鑫都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士利表示:“敖包鋅礦的礦山地質品位高、構造簡單、埋藏淺、容易開采,是難得的有色金屬資源,對中色股份而言既是挑戰但更意味著巨大的機遇。”該項目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其中2億元優惠貸款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其余1.5億元由中色股份出資,鋅礦股份比例為還貸期間中色股份占51%,蒙方占49%,貸款還清后各占50%。這被蒙古國時任總統恩赫巴亞爾稱為“成功的模式”。
然而,成功的起點卻并不輕松,敖包鋅礦的建設殊為不易,用艱苦卓絕來形容毫不為過。
6年前,200多位中國工人來到距離烏蘭巴托西北方向520公里的荒涼戈壁灘上。“當時已經是零下20多度,”中色股份副總經理侯厚培回憶2004年10月他第一次到現場時說,“我們每個人抱著一個電暖氣在唯一的一間房子里開會。”惡劣的天氣—蒙古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冰凍期—讓中色股份損失了一半的時間;配套措施匱乏,除了沙子就連磚頭也沒有,這意味著他們只能從國內運來建設需要的一切。“其工作量相當于把一座礦山從中國搬到鋅礦工地。”張士利難掩建設階段的辛酸。所幸的是敖包鋅礦的建設單位中國十五冶金建設有限公司、監理單位鑫誠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都是中色股份的兄弟單位,同為中國有色集團的出資企業,大家心力相通,目標高度一致,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奠定了先天的基礎。
蒙古國時任總統恩赫巴亞爾出席敖包鋅礦投產慶典
蒙古草原上沒有路,從國內運送工程建設材料的隊伍只能依稀順著車轍行進,迷失方向是常有的事,沒有通訊信號,只能跟著感覺走。風沙的盡頭還是風沙,戈壁的那邊還是戈壁。500公里的戈壁運輸線成了敖包鋅礦建設的生命線。運輸車輛從國門二連浩特市到鋅礦工地平均需要一周時間,遇上路況險惡要20多天才能到達,有的車輛運輸一趟曾經爆胎20次。在嚴寒的冬天,迷路了只有停下來燒汽車輪胎取暖,如果遇不上有人路過援助,那就只有凍死。曾經有幾個歐洲人穿越蒙古草原時就是這樣被凍死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建設者們陸續從國內運來了8萬噸建材和設備(包括所有的磚頭),硬是要在這一片荒野之上建起一座年處理46萬噸礦石的鉛鋅礦場。
綜合鋅市場價格因素,敖包鋅礦的投產日期定在了2005年8月28日,中色股份只有4個月的時間,整個項目被分解到了以天計算的日程表里。在這個項目中,有幾個關鍵節點:7月1日通電,7月15日通水,8月份正式生產。水是橫亙在中色股份面前最大的難題。“戈壁灘嚴重缺水,施工隊伍每人每天限用1杯水,所有人都剃了光頭,因為只有每個月回國辦理簽證時才有機會洗澡。”中國有色集團總經理、中色股份董事長羅濤常常提及此事,為建設者身上的“敖包精神”所感動。最終,他們在距離礦山30公里之外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在戈壁灘永久凍土帶上,建設者用炸藥炸開了深4米、長達30公里的“隧道”,將30公里長水管一次性放入;到了最為關鍵的建設輸電環節,電線桿已經立起來,費盡周折運來的一個關鍵器件卻在中途出現意外,全部損毀。按照國內廠商的生產流程,下一批貨至少要等到半年之后。中色股份說服了國內幾個廠家推掉原有訂單,加班為其重新生產。侯厚培承認,“在每一個環節上,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完成任務,都在中色股份這里成為了現實”。從2004年9月各路施工隊伍正式進駐現場,除去蒙古當地4個月的冰凍期無法施工,實際施工不足一年,敖包鋅礦創造了中國有色金屬礦山建設史上的奇跡。
蒙古國總理蘇赫巴特爾·巴特包勒德(中)高度評價敖包鋅礦
敖包鋅礦作為中色股份實施資源戰略的第一個資源基地,是中國在蒙古國投資最大的礦山項目和最具影響力的中蒙合資企業,也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發資源的成功實踐。它的建成投產是中色股份戰略轉型的重要契機,標志著中色股份開始了國際資源合作的新起點。敖包鋅礦不僅為企業和蒙古國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非常可貴的國際社會意義。
“2003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訪問蒙古時曾指示,一定要把鋅礦建設成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這為中國建設者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羅濤和敖包鋅礦的建設者們難以忘懷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礦山投產的盛況足見敖包鋅礦之于當地經濟的重要作用。當天,蒙古總統恩赫巴亞爾親率40余位副部級以上的蒙古官員出席了竣工投產典禮。之后,胡錦濤總書記和恩赫巴亞爾總統互相致信,希望共同關心該礦的生產經營,共同打造“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這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無上的榮光。而敖包鋅礦的運營團隊同樣沒有辜負兩國政府的巨大期望。2005年8月建成并順利投入生產后,他們僅用三個月便使各項生產和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了設計要求,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收回了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達產、當年盈利。截至2010年7月31日,累計生產鋅精礦干重56.25萬噸,鋅金屬量28.59萬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84億美元,累計繳納各種稅費6236萬美元;捐贈269.5萬美元,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發展之道
“敖包鋅礦是中蒙合資企業,股東之間求同存異、重商務實的精神和文化奠定了成功的基礎”。中色股份黨委書記謝亞衡從深層次上解讀了敖包鋅礦的成功秘訣。盡管雙方在鋅礦經營管理、投資決策、鋅精礦貿易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利益追求;每次遇到問題,股東雙方都能從全局和長遠考慮出發,化解影響各種問題和矛盾,為鋅礦生產經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事實上,中方股東代表鑫都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與蒙方股東代表鑫都礦業公司副董事長經常保持電話聯系,遇到事情能及時協調溝通,這已經成為了常態化的機制,減少了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雙方股東還提倡中方員工學習蒙文,蒙方員工學習中文,加強文化上的溝通與交流,妥善了處理各方利益關系。
在此大方向下,敖包鋅礦還特別注重從細節處著眼,將平時的功夫做足、做精、做透。
——堅持遵紀守法,依法經營。張士利認為:“遵紀守法、依法經營是政府和社會對企業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贏得蒙古政府和社會支持的基本條件。”在鋅礦建設和生產經營過程中,敖包鋅礦始終堅持遵紀守法、依法經營的原則,秉承胡錦濤總書記把敖包鋅礦建設成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把敖包鋅礦經營成為中蒙合作的典范企業,樹立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規范管理,創造典范。作為中蒙合資、中方控股的合營企業,規范管理是確保企業正常運轉、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是解決疑難問題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一個典范企業必備的內在素質。敖包鋅礦各生產部門、車間、各個生產崗位及各行政管理部門都制訂了詳細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操作規程,并不斷完善和補充;要求中方人員以身作則,認真遵守,言傳身教,將當地牧民培養成了公司的合格員工。
——以人為本,營造和諧。自初期的艱苦創業到后期的生產經營,敖包鋅礦初步具備了必要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但無法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匱乏的物質條件和單調的生活方式,無法消磨工作之余的寂寞時光。5年來,鋅礦員工為鋅礦的建設和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年輕員工貢獻了他們的青春年華;中年員工貢獻了他們對家庭的關愛和對父母孝敬的責任。
在中色股份支持下,敖包鋅礦努力改善員工的生活和生存條件,建設了4個蔬菜溫室,基本解決了員工食堂的蔬菜供應;修建了文體活動中心;每年為員工安排兩次探親,努力創造圓滿家庭的條件;為蒙方員工提高工資,出資200萬美元為蒙方員工解決住房問題;要求中方員工學習蒙文,蒙方員工學習中文,加強了文化上交流與溝通;每逢圣誕、元旦、新年等節日,中色股份主要領導都率代表團到現場與中蒙員工一起歡度節日,為員工帶來慰問品和衷心問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保護環境,樹立形象。敖包鋅礦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司的一項重要議題,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企業的長治久安的內在聯系。公司每年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保護和改善環境,連續兩年在廠區、水源地和西烏爾特市區植樹綠化;采礦過程中先將采區和廢石堆區的地表土剝離再將廢石堆場覆墾,投資修建和維護精礦運輸道路等環保措施,大大減輕和緩解了礦山開采對環境的壓力;采取多項措施將采選新水消耗量由原來的1800噸/天降低到目前的900噸/天;還聘請烏蘭巴托的專家對水源地的情況再次進行了評估,消除百姓的疑慮,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認可,樹立了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
——履行責任,長治久安。在中色股份和鑫都礦業有限公司董事會的領導和支持下,敖包鋅礦正確認識社會責任與企業長治久安的關系,與當地政府密切合作,支持當地解決了一些百姓急需的社會問題,贏得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敖包鋅礦的支持和幫助。
2007年2月蘇哈巴托省爆發了多年不遇的牲畜傳染病,很短的時間內在蒙古東部地區迅速蔓延,當地政府和人民對控制和防治疫情非常重視。敖包鋅礦得知情況后,立即捐助2000萬圖格里克用于防治疫情,并從中國采購了部分消毒藥品和用具;公司還在礦區附近設立消毒預防站,為西烏爾特市的消毒站提供物資和資金支持。公司的善意舉動贏得了蒙古政府和人民對敖包鋅礦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為了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政府進行了交通管制,限制車輛跨區域行駛,但對敖包鋅礦予以了特殊關照,即使是交通管制最嚴厲的時期,敖包鋅礦的精礦運輸車輛也沒有中斷,確保了公司的正常生產。公司還連年資助當地20名新大學生,向當地醫院捐贈醫療設備,改善當地醫療條件。
——屬地管理,著眼長遠。目前敖包鋅礦的本地員工比例已達到87%,30%以上的中層崗位已由本地員工擔任,并且有2名蒙方股東進入公司高級管理層。員工屬地化的舉措不僅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培養了一批管理和技術人才。在員工屬地化的基礎上,中色股份積極探索企業的屬地化之路。這個過程中,中色股份對當地法律深入了解,讓用工制度合理合法,適應當地教育水平,以及把握公司在當地的角色定位等。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在中國文化與異域文化的差異中,中色股份在蒙古成功培養出一支由中蒙員工共同組成的高素質隊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有色集團總經理、中色股份董事長羅濤在敖包鋅礦檢查指導工作時,曾連用10個“好”高度評價敖包鋅礦:“資源儲量品位好、戰略投資決策好、基本建設基礎好、經營管理組織好、班子建設隊伍好、經營效益收益好、以人為本面貌好、國際合作影響好、資源報國定位好、企業發展前景好”。這既是對敖包鋅礦的充分肯定,同時也是寄托了無限的期望。如今,寫有胡錦濤總書記重要囑托的藍色金屬標語牌樹立在敖包鋅礦廠房,它無言地激勵著敖包鋅礦的經營者,指引著大家繼續前行,為中蒙友誼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聲音:
羅 濤(中國有色集團總經理、中色股份董事長):“百折不撓、永不言敗、苦干實干、任勞任怨、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超越自我”的“敖包精神”值得中國有色集團每位員工學習。
侯厚培(中色股份副總經理):敖包人用自己的實踐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用優異的表現展示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風采。
張士利(鑫都礦業公司總經理):敖包鋅礦的建設者和經營者把對礦山、對祖國的愛,播撒在這座充滿希望的礦山,播撒在敖包鋅礦的每寸土地上,讓敖包精神彰顯出燦爛的光彩。